涿鹿县的当地特产
涿鹿县的当地特产
涿鹿县的当地特产:
1、拿糕:拿糕用玉米面放入沸腾的水中搅拌而成。新搅的拿糕多用凉汤蘸食,如淹渍酸白菜的汤加上味精、香油、酱油、葱花等;
2、腌酸:
白菜腌菜:农家的主要副食,一年四季不断,每顿饭必备。腌菜分酸菜和咸菜两种。酸菜不能久放,只吃一季,除了下饭外还可熬着吃,炒着吃。
酸腌汤拌鲜菜,加上葱花、辣椒蘸莜面窝窝,食味特好,比老陈醋毫不逊色。咸菜可以久放,甚至可储存几年。
腌菜的种类有芥菜、蔓菁、胡萝卜、圆白菜、长白菜。除了加盐外还加醋、酱油、花椒、料酒等。有的把几种蔬菜搭配起来腌制;
3、龙眼葡萄:涿鹿有总规模达4700公顷的葡萄基地,为华北最大葡萄种植园。龙眼葡萄被郭沫若誉为“北国明珠”;
4、玉米凉粉:用凉水把玉米面稀释后,放入锅里煮沸腾,再用漏粉瓢漏入凉水中,经过多次换水,使之变凉,再放上咸汤(如:香椿汤、韭菜汤、黄瓜汤等)、蒜蓉、熏醋,食后十分凉爽;
5、大杏仁:赵家蓬的大杏仁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矿物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果肉酸甜味美;
6、悠悠枣:悠悠枣是河北省涿鹿县独有的枣树栽培品种,已有三百多年的栽培历史,是目前保存完好的最古老枣树。枣果为细长形状,悠悠枣果形美观、皮薄肉脆、色艳汁多,成熟期适逢“中秋”、“国庆”两大传统节日。
扩展资料:
涿鹿县特产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全县葡萄深加工企业规模逐步扩大,新产品开发连续不断。全县已建成7家葡萄原酒生产企业,综合生产能力达1.5万吨,可加工转化葡萄3000多万公斤。
涿鹿的特产,赵家蓬大杏仁和涿鹿龙眼葡萄都闻名遐迩。赵家蓬大杏仁果肉酸甜味美,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矿物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涿鹿的龙眼葡萄则素有“北国明珠”之美誉,龙眼葡萄皮儿薄汁儿浓,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令这里盛产的葡萄皮儿薄汁儿浓,游客赞不绝口。
除了令人称道的美食外,涿鹿还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垄断性的文化旅游资源,它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图腾——龙的诞生地,是中华儿女祭祖的圣地。境内有黄帝城、黄帝泉、蚩尤寨、合符坛等众多古遗迹遗址,有大量“三祖文化”和“合符文化”人文资源和系列人文景观,三祖圣地品牌蜚声海内外。
距今200万年前古人类就在涿鹿县繁衍生息。5000年前,黄帝、炎帝、蚩尤“邑于涿鹿之阿”,合符釜山,开启了中华文明之先河。拥有全国除新疆外唯一一个县辖区。著名景点有黄帝泉、黄帝城遗址、中华合符坛、中华三祖堂、轩辕湖。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涿鹿县
炎黄战蚩尤的故事和神农氏炎帝的故事
传说为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传说在宝鸡民间和官方流传经久不衰。宝鸡市区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七举行盛大祭祀纪念活动。
炎帝部落初期从事采集、渔猎,因发明农业,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迁徙生活。迁徙路线是沿渭水东下,到达河南、湖北一带。炎帝部落对中国农业发展有伟大贡献。炎帝“遍尝百草”,发现可食用植物并培育成农作物;发明了生产工具,取代刀耕火种,开创了农业文明史。同时,改善饮食结构,了解植物的治疗作用,开创了中国医药史。
相传,上古的时候,没有农业,人们靠打猎、捕鱼、采摘野果为生,挨饿、受冻、遇险,过着原始游牧生活。炎帝看到人民这种苦境,心里极为不安,日思夜想,要大家过上丰衣足食的安安稳稳的日子。他想,要是有一种草结出的果子又多又能吃,那就好了。他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名山大河,尝尽了无数千奇的果子,有一次误吃了毒果差点送了命。炎帝不灰心,终于在南方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找到了他心目中能结出很多果子又能吃的草,这就是禾苗。经过试种,第一年就收了满满一担黄澄澄、又脆又香的果实,第二年,收获了几十担。从这以后,一传十,十传百,天南地北,种谷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减轻人们耕作的劳苦,炎帝又教会人们耕作技术。
炎帝种谷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把炎帝敬为神农。明崇祯十二年,把炎帝寻禾种禾的地方取名为嘉禾,即今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
炎帝神农氏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二、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据《帝王世纪》载,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为尝百草,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炎帝神农氏在与大自然,与疾病作斗争中,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