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哪些历史美食?
一、广州有哪些历史美食?
广州的历史美食有牛杂、肠粉、粥、月饼等
二、广州红色历史故事?
中共早期活动地——洪门红楼 洪门红楼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大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动地之一。1924年,中共广东省委在红楼内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制定了广东
2. 广州起义——华南第一次工人农民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是1927年12月11日至13日发生在广州市的一次工人农民武装起义。当时,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邓中夏等人指挥工人、农民
3. 黄花岗起义——全国第一次农民武装起义 黄花
三、和历史故事有关的美食?
基本上各地都一些美食能和一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挂上钩吧?
不说别的就说刚过去的端午节吧。
粽子,不就是跟屈原投江挂上了钩吗?一说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投江以竹筒投放大米祭祀屈原,因为怕恶龙抢食,所以缠上五色线,吓跑恶龙。久而久之,就简化为以粽叶缠麻线的粽子。还有很小众的一个传说说是屈原投江不是自愿的,而是被人沉江的,所以粽子用麻线缠绕,寓意屈原被绑着投入江中。传说嘛!听过就好。
饺子,传说是名医张仲景,看到人们冬天被寒冷的天气冻掉耳朵,所发明的药用食物,最后成为北方家喻户晓的美食。
馒头,诸葛亮七擒孟获,返师时,因渡泸水不过,宰牛杀马以为馅,和面为表,制成馒头代替人头,祭祀河神。
糖瓜,二十三,吃糖瓜。腊月二十三,摆糖瓜祭灶神,亦为粘住嘴,上天不要告状。
西施舌,即沙蛤。传说: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美女西施之力,行使美人计灭了吴国,大局既定,越王正想接西施回国,越王的王后怕西施回国会受宠,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叫人绑一巨石于西施背上,沉她于江底。西施死后化为这贝壳类“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
另外西施舌,也是我们鲁菜的一道名菜。据说唐玄宗还吃过这道菜呢。
中华大地,地广物博。美食众多,相关传说也是极多,无法一一道来。在这算是抛砖引玉了!
四、广州沙面历史故事介绍?
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历史进程,一百多年来,多国领事机构和商馆在此设立,东西文化在此交融。历史的足迹似流星划过,转眼沧海桑田,现在的沙面已是AAAAA级风景区,是广州著名的外事游览区和历史文物保护区。
百年之前,有一个英国人,生于广州沙面,长年担任的哯洋行的主要合伙人,还担任多届沙面英租界工部局主席或委员;他不仅是当年广州外国人社群里公认的“老广州”,还是沙面发展重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的名字是哈罗德·斯特普尔斯-史密斯。
五、昆明的历史故事和特色美食?
清朝吴三桂定居在昆明,大观楼还有咸丰皇帝御赐的波浪千层匾额,特色美食,有过桥米线,还有野生菌火锅
六、有历史故事的百色美食?
1.凌云春卷2.靖西粽粑3.粉蒸牛肉4.凌云狗肉粉
七、广州市番禺历史故事?
番禺现为广州市番禺区,是岭南四大古县之一。番禺本为秦置古县,位于南海郡南部,珠三角冲积平原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县南距离大海仅七十里。秦统一六国后,先后派遣屠雎、任嚣、赵佗攻略扬越,并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郡治就在番禺县。秦汉时,县域范围非常大,番禺县包含了现在的广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等地市区域。
秦末天下混乱,南海郡尉任嚣临终托付赵佗守岭南,赵佗据守番禺归拢南海、桂林、象郡并自立为南越王,这可以说是番禺县历史的第一个高峰。南越王赵佗真是个幸运的诸侯王,他高寿,作为武将活到了将近百岁,寿终正寝,他同期的秦朝大将要不被朝廷内耗死,要不战死,非常惨烈;他曾两度称王,天高路远朝庭兵马都来不及征讨他;他圆融,西汉初汉高祖刘邦遣陆贾为使说服赵佗归附汉朝,他就归附,属地不用经历战争是人们之幸。
到汉武帝时南越丞相吕嘉反,汉武帝遣将平定岭南之乱,置交趾刺史部,下设南海、郁林、苍梧、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南海郡治仍在番禺,两汉近四百年间,除珠崖、儋耳郡后来被撤销,其它岭南七郡格局基本顺延。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时南海郡设六县,番禺、博罗、龙川、揭阳、四会、中宿,其中五县古名至今仍有沿用,只有中宿县(现在的清远市)未承袭。
秦汉时,番禺实际上只是南海郡的经济文化中心。直到三国吴时,孙吴政权命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觉得交趾治所过远遂把州治从交趾郡的龙编迁徙到番禺,后来吴主把汉以来的交州刺史部一分为二为交州、广州,广州从此成为岭南经济文化中心。隋朝时,番禺县辖地改归为南海县,在南海县旁边另置了番禺县,唐沿袭隋制,唐时在广州设市舶司,管理海贸和属国朝贡接待事宜,广州历史攀上第二个高峰。
宋元海贸发达,广州一直繁荣发展,有成熟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人才船只贸易资源。明清时番禺县一直作为岭南一级行政区划驻地,名副其实为经济文化中心,其间偶有撤并番禺归南海县,但不久都恢复番禺之名。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是古代中国海贸的巅峰,泉州跃居海贸榜首城市,后倭寇不断入侵沿海,抗倭战争不断,海贸时不时关停,但广州一直开埠通商,从未曾停过,番禺也随着历史的推进而跌宕起伏。
番禺在珠江入海口处,发展海上贸易来说,地理位置是极好的。北部湾广西沿岸,秦汉时称为合浦郡,也是极佳的地理位置,并且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岭南对外交通的重要枢纽,直到两晋之后,朝廷对交趾、九真、日南郡的管辖权旁落,岭南的经济文化中心才逐渐东移。所以说当代广州的繁荣发展,既有天时地利传承之便,更有赖国家政策支持。
古时番禺贡赋多为海外舶来物,香料、宝石、动物皮毛牙齿等,物以稀为贵。其实番禺本身因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雨热同期物产是很丰足的,宋元时期,珠三角冲积平原泽野千里,引入江南蚕桑养殖技艺,丝布、竹布等亦有所产出。明清时期江南、江西陶瓷技艺越过大庾岭传入岭南,瓷器生产得到长足发展,至今佛山陶瓷在中国可以说都占有一席之地。
八、广州石室圣心堂历史故事介绍?
1858年,两广地区的教务由澳门教区独立出来,交由巴黎外方传教会接管,成立粤桂监牧区,该会法籍会士明稽章(Bishop Philippe François Zéphirin Guillemin)获教廷委任为首任宗座监牧。明稽章本人早于1848年10月来粤传教,当时他已有要在广州建立一间大教堂的设想。咸丰一年(1851年)在当时的两广部堂旁边购置房产,并建立了一间小教堂。咸丰三年(1853年)开始与广东地方当局谈判建造教堂的有关事宜,但当时的谈判并不顺利。其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新城内靠近珠江的两广总督部堂被摧毁,当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
战后明稽章依据清廷所签的《北京条约》中第六款“传教士可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天主教堂”的规定,要求广东地方当局归还以前被充公的教堂屋宇,用作新教堂的用地。广州当局最初提议了几块城外的土地,被明稽章拒绝,他以原来的教堂位于城内为由,要求以城内的土地作为补偿。最终在当时驻扎广州的法国海军总兵Coupvent des Bois的军事支持下,逼使两广总督劳崇光于1861年1月25日签订合约,将两广总督行署基址,永租给巴黎外方传教会兴建天主堂,面积为42亩6分6釐,每亩租金为1500文钱,1863年3月又再增租地17亩6分9厘。自此以教堂为中心,在北至大新路,南至卖麻街,东至白米巷,西至玉子巷的广阔区域,逐步建立起孤儿院、育婴院、圣心书院、明德女子中学、日新小学、圣方济各小修院和中华无原罪圣母女修会等等附属设施,形成教徒群集区和华南的天主教传教中心。
明稽章在1858年回法国觐见法皇拿破仑三世,他陈述英美两国在广州的势力发展,引起拿破仑三世对法国在广州的影响力逊色于他国的忧虑,明稽章借势建言利用建立教堂和传教来扩大法国在华的影响力,以弥补贸易上的劣势,最终拿破仑三世许诺个人资助三十万法郎,同时也容许明稽章向法国的天主教徒募集捐款。而在教堂工程展开之后,明稽章透过巧妙的运作手段,使得法国政府同意增加拨款二十五万法郎,其中七万五千法郎的余款在法兰西第二帝国倒台后,在1873年5月经法国议会以491票赞成、100票反对投票通过,拨付予法国外交部用于教堂的建设。
教堂的地基部分在1861年6月28日耶稣圣心节当日开工,1863年完成,同年12月8日的圣母无原罪日举行盛大的奠基仪式,周边的街道被装饰一新,也吸引了大批民众围观。两广总督乘坐八人大轿到场,一众文官、约300名八旗官兵,传教士和约20名神父,以及欧洲各国所有的驻粤领事和高级官员也一同出席。在奠基仪式上,当时的法国驻广州领事李天嘉男爵(Baron Gilbert de Trenqualye)和明稽章主教分别致辞。取自耶路撒冷的一块石头和取自罗马的一千克泥土被放置于两块奠基石之下,以示基督教创立于东方之耶路撒冷,而兴起于西方之罗马之意,两块奠基石上分别刻有“Jerusalem 1863”和“Roma 1863”的字样。
教堂的建造遭遇不少阻力,除了兴建教堂及附属的建筑需要征用大量的民房土地以外,在历经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广州的民众普遍排斥和敌视洋人。教堂的建设在1869年被迫中断,因当时的两广总督禁止采石,而民间涌动的排外情绪也渐趋炽热,面对这种局面,主教明稽章直接与北京的朝廷官员进行交涉,令问题得以解决。不过,尽管从构思建堂到筹集款项,再到监督建设,明稽章是教堂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人物,但他本人却无缘得见教堂的完工。明稽章在1879年9月被教廷召回,此后未能重返中国,于1886年,即教堂建成前的两年,以72岁的高龄在巴黎病逝。石室教堂在接任主教邵斯(Bishop Augustin Chausse)的主持下建造完成。
九、运城美食历史?
解州的羊肉泡馍,闻喜的煮饼,芮城的麻片,稷山的饼子,万荣的泡泡油糕
十、临夏美食历史?
临夏杂割,是指一般用牛羊下水烹制而成的一种以香辣为主的美味实惠的回族传统小吃。一般都是在早餐食用。杂指的即是杂碎,牛羊下水,割是一种动作,据传这种煮熟的杂碎一般是切着冲汤,其中又以血管、肚、肠等形状似丝的东西据多,食用的时候多需要割断,所以称杂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临夏,不少老百姓的一天是从一碗牛杂割开始,这种只在当地才有的小吃,已逐渐发展成这片回汉杂居地人们的特色早餐。在胡椒粉浓烈辛辣味的刺激下,临夏人开始了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天。
在临夏,牛杂割铺的门面都不大,走进里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口大锅,锅里是沸腾翻滚的肉汤,香气四溢。杂割师傅手握尖刀,飞快麻利地割下堆积在案板上的各种牛下水,如焦黄如海参一样的腮肉、洁白如玉的肚梁、酷似熊掌的牛蹄筋及心肝肺等等,麻利地装到大碗中,用铜勺从大锅里舀上肉汤,浇到碗里,撒上香菜葱花,动作干净利索,一气呵成。
临夏人吃牛杂割的时候,先喝汤,而汤可以不停地免费加。主食一般是杂割铺独有的大麻花,这种大麻花要学当地人泡在碗里吃,这样才能浸饱了肉汤的香味,虽然泡在汤里,却不化不散,非常筋道。
一在这寒冬腊月的清晨,撕开香脆可口的大麻花浸泡在油而不腻的杂割汤里,一口下去,鲜美的汤汁便从筋道的麻花中溢出来,暖人心脾。